t55p1329

标签: 冲击波

都以为造个十几二十马赫的导弹就顶天了?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恐怖。是去拦截一个。

都以为造个十几二十马赫的导弹就顶天了?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恐怖。是去拦截一个。

都以为造个十几二十马赫的导弹就顶天了?我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恐怖。是去拦截一个。一个从外太空砸下来的、不规则的石头疙瘩,速度比你最快的导弹还快,关键是它还一边飞一边不规则翻滚。你根本没法用简单的直线去计算它的弹道。那不是打靶,那是天上一颗喝醉了的子弹,你得用另一颗子弹把它打下来。凌晨三点的酒泉卫星测控中心,值班工程师陈默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,指尖在键盘上悬着没落下。天基预警卫星“天眼-6号”刚传回来一组异常信号——近地轨道上出现个直径11米的光点,速度23公里/秒,比现役最快的导弹还快两倍多。他放大图像,屏幕上的光点显露出棱角,边缘挂着细碎的尘埃,“在翻,每16秒转一圈,姿态完全没规律”,陈默立刻按下红色按钮,把数据同步给北京超算中心和内蒙古导弹基地。北京超算中心的机房里,“天河-5号”的指示灯在黑暗中密集闪烁,算法工程师林溪的眼镜反射着屏幕光。她调出小行星的初步建模数据,表面有28处凸起、7处凹陷,“普通反导算抛物线就行,这东西不一样,凸起会撞开气流,刚才算的轨迹,两分钟就偏了9公里”。林溪手指飞快地补参数,把太阳辐射压、宇宙尘埃撞击的影响都加进去,“得算到未来100分钟内的每一秒位置,误差不能超800米,不然拦截弹就是白费”。机房里只有风扇的嗡鸣,屏幕上的轨迹曲线像被风吹乱的线,慢慢变得平稳。与此同时,内蒙古某导弹基地的发射架下,“红旗29”拦截弹通体银白,尾端的矢量喷口正做最后调试。发射指挥赵刚拿着刚传来的轨迹表,跟技术组核对:“发射后9分47秒进入拦截窗口,320公里高空,目标那时会翻到第5圈,得提前0.3秒调整姿态”。技术人员用激光校准仪对准弹体,“喷口压力调好了,能应对±5度的突发偏航”。赵刚抬头看天,星星还亮着,他知道这颗“石头疙瘩”要是漏过去,砸在陆地上就是直径300米的坑,相当于15颗TNT当量的爆炸。凌晨4点02分,发射指令通过加密信道传来。“红旗29”拖着橘红色火焰升空,突破音障时的冲击波让地面的草叶都贴了地。上升到180公里高空,弹体头部的相控阵雷达开机,屏幕上很快捕捉到那个移动的光点。突然,光点猛地晃了一下——小行星的翻滚速度突然加快到每14秒一圈。弹载计算机瞬间响应,矢量喷口像灵活的关节,带着弹体拐了个小角度,紧紧跟住目标轨迹。4点11分,320公里高空。“红旗29”的光学传感器锁定小行星的核心区域,那里密度最高,是最佳撞击点。弹载计算机倒计时:“3、2、1,助推器二次点火”。拦截弹速度瞬间提到19马赫,像一道银色闪电撞过去。太空中没有声音,但地面测控中心的屏幕上,光点突然散成几缕,慢慢往远离地球的方向飘。陈默盯着数据,声音有点哑:“碎片轨迹确认,都往太平洋无人区,安全了”。林溪在超算中心喝了口凉咖啡,屏幕上的轨迹曲线已经定格。她想起去年测试时,第一次拦截模拟目标,误差差了2公里,整个团队熬了三天改算法。现在这套模型能把误差压到500米内,靠的不是运气,是每次调试时多算的10万组数据。赵刚走出指挥室时,天刚蒙蒙亮,朝阳把发射架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照片,是女儿去年画的“天上的守护者”,画里有个银色的“大火箭”,旁边写着“爸爸保护我们”。没人会天天盯着外太空,但这些看不见的工作一直在转:卫星在3.6万公里高空盯着每一个异常光点,超算在机房里算着复杂的轨迹,拦截弹在发射架上随时待命。普通人抬头看云的时候,不知道有群人在跟“天上的醉子弹”较劲,把可能的灾难挡在大气层外。信源:红旗29划下禁飞区,央视一句话“泄露天机”,印度的天都要塌了——搜狐
前几天国家宣布要进行小行星拦截实验,某些人又来了灵感:用核弹......核弹

前几天国家宣布要进行小行星拦截实验,某些人又来了灵感:用核弹......核弹

前几天国家宣布要进行小行星拦截实验,某些人又来了灵感:用核弹......核弹在太空环境下的效率极低。核弹的最主要威力是冲击波。冲击波的本质是风。核弹的破坏机制是制造飓风,吹倒建筑物,把人砸死,当然也能直接吹死人。核弹的高温、光辐射也能杀人,但杀伤范围远小于冲击波。也就是说高温、光辐射能杀死的人,冲击波也能杀死,这部分是重叠的。超出有效范围,高温、光辐射不能制造破坏,但冲击波依然能。所以核弹的高温、光辐射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。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。得有空气才能有风,风大到一定程度是冲击波。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,没有冲击波。太空中,小行星上没有空气!核弹在太空、小行星上爆炸,制造不出来冲击波,等于一下子砍掉了最大部分的威力。高温、光辐射的本质是火。拿火烤小行星,破坏力可以忽略不计,更不可能改变小行星的轨迹。有部拦截小行星的电影。里面的设定是宇航员带着巨型核弹登陆,在小行星上钻孔,把核弹塞进去,就像矿山开采还有钻地弹的原理。钻进深处再爆炸,威力比直接在表面爆炸大得多。但即便这样也只是电影、科学幻想。而且也只是把小行星炸碎、变成碎块,不是改变轨迹。拦截小行星只能是:动能弹。不爆炸,单纯靠速度硬撞。核弹是四面爆炸,可以对小行星造成破坏,但效率极低,大部分能量都没发挥出作用。动能弹很小,跟核弹比能量也不大,但它集中,力量集中在一点,撞向小行星,效率高得多。而且太空没有空气,没有阻力,动能弹加速很容易,速度非常快,撞击的力度非常大。看着小,其实非常有劲儿。最早的反导系统用的是核弹头,现在都换成了动能弹。因为反导也是在大气层外拦截,没有空气。核弹的杀伤范围急剧缩减,没什么意思。打太空战,最有效的武器也是动能弹。一个金属块,不爆炸,单纯靠极高的速度摧毁卫星、飞船、弹道导弹。核弹只在地球表面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