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55p1329

标签: 张学良

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要送老蒋回南京,临行前,张把东北军交到了于学忠手上,于

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要送老蒋回南京,临行前,张把东北军交到了于学忠手上,于

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,张学良要送老蒋回南京,临行前,张把东北军交到了于学忠手上,于既不是东北人,也非东北嫡系将领,他凭啥领受如此大任呢?于学忠出生于1890年,字孝侯,山东蓬莱人,陆军二级上将,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名鼎鼎的名将。他以品行端正、忠义两全著称,不仅军事才能突出,还深得多方赏识。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,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,与徐永昌并称为同窗中的佼佼者。他的军事生涯从北洋时期起步。他跟随直系军阀吴佩孚,从炮兵营长一路晋升至第九军军长,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华。吴佩孚称得上他的伯乐,而于学忠对吴佩孚的忠诚与才干也使得两人关系紧密。然而,他后来选择加入张作霖的奉军,这一决定缘于他父亲与张作霖的故交。张作霖对他的到来极为欣喜,并任命他为奉系第20军军长,从此成为张学良的得力干将。在张学良的评价中,于学忠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左右手。九一八事变后,张学良赴欧美考察时,将东北军的大权交给了他。在西安事变中,于学忠曾试图劝阻张学良冒险护送蒋介石离开,认为应该全力以赴到底。然而张学良执意而行,随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。张学良的信任让于学忠承担起了守护东北军的重任。面对蒋介石的分化和日军的侵略,于学忠多次请求释放张学良,却未能如愿。他谨记张学良的嘱托,始终努力照顾东北难民,守护华北,顶住日军的进攻。东北军的四分五裂让他孤力难支,但他依然尽力维持局面。张学良晚年回忆,曾有人质疑于学忠的忠诚,但张学良坚定地认为,于学忠是唯一能够收拾东北军残局的人。这样的信任贯穿了他们的关系始终,足见于学忠的为人和能力。1936年12月,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。这场由张学良、杨虎城发动的"兵谏",虽然最终达到了促使国民政府改变"攘外必先安内"的既定政策,但对于张学良个人而言,却走上了一条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在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之前,张学良面临着一个重大决策:如何处置手中的二十多万东北军。这支由东北流亡军人组成的部队,不仅是张学良的军事基础,更承载着无数东北军民的希望。经过深思熟虑,张学良最终选择将这支军队交到了于学忠手中。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于学忠虽然担任过河北省主席、平津卫戍司令等要职,但他既不是东北人,也不属于东北军的嫡系将领。在外人看来,张学良此举颇为令人费解。要知道,东北军中不乏资历深厚的将领,比如万福麟、何柱国、王以哲等人,他们都是跟随张作霖、张学良父子多年的老部下。更让人不解的是,当时于学忠正在甘肃任省主席,与东北军主力的驻地陕西相距甚远。这种地理上的阻隔,无疑会给军队的统一指挥带来诸多不便。而且,由于《何梅协定》的影响,于学忠此前已经被迫离开了河北省主席的位置,其政治处境也并不十分有利。然而,张学良的这个决定并非无的放矢。在此之前的1933年,当张学良因热河事件被迫下野赴欧时,他就曾将约17万东北军交由于学忠统领。这支部队包括了张学良的警卫师在内的精锐力量,远超过其他将领所部的总和。这样的重托,显然不会是临时起意。于学忠因与共产党逐渐加深友好往来,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。1943年夏,蒋介石命令于学忠率部出鲁,由第92军军长李仙洲接替防务。于学忠在接到命令后,没有与李仙洲接洽,而是迅速率领四个师进入皖北。此举不仅没有受到八路军的截击,还得到了民众送鞋欢送的场面。这一决定使八路军集中力量抗日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,而李仙洲的入鲁计划则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彻底失败。1938年,于学忠被任命为鲁苏战区总司令。他刚抵达鲁南时,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派人送来了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。于学忠听取秘书郭维城的解读后,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极为赞赏,认为抗战胜利指日可待。他在驻军期间,亲自拜访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,两人对抗日问题达成高度共识。后来,张经武回访时,于学忠还特别向毛泽东和周恩来表达敬意。于学忠在鲁南期间,积极推动联共抗日,深受当地民众拥护。他直接领导的51军内秘密建立了中共党组织,这些党员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,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。对此,于学忠十分满意,直言部队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。对于张学良的个人财产,于学忠一直保护到解放后。他特意请示周恩来如何处理,周恩来建议他自行安排。最终,他通过法院将这些财产分配给张学良的亲属,而他自己分文未取。他对张学良的感情深厚,不仅维护其利益,还珍藏着两件来自张学良的宝物。一件是“盖西北”战马,这匹马速度极快,于学忠常说见到它就能想起与张学良的深厚友谊。另一件是宝剑,这把剑原为蒋介石赠送张学良,以表谢意,后经辗转托人送到于学忠手中。剑上刻有“西安事变不该把手忍”九字,于学忠对此深刻领会,视为珍宝,轻易不让人观看,并用以自励不畏权势,保持晚节。
介文汲:台湾需要有远见有胆识有能力的人,和大陆一起完成和平统一。介文汲所说的这

介文汲:台湾需要有远见有胆识有能力的人,和大陆一起完成和平统一。介文汲所说的这

介文汲:台湾需要有远见有胆识有能力的人,和大陆一起完成和平统一。介文汲所说的这个人应该就是今天的张学良吧,看来他也是同意沈逸的观点的。因为这样做,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统一的代价,加快统一的进程。应该说,他们的愿望是非常好的。但是在我看来,很难实现。因为台湾现在找不到像张学良这样,既爱国又具有强大实力的人。爱国和强大实力,两者缺一不可。爱国是前提,没有实力,再好的想法也等于零。应该说,台湾不缺爱国者,也有实力派,但是能将两者集于一身的不多。敢于效仿张学良,无疑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牺牲精神,非常人所能为。值得强调的是,现在的台湾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岛内,还牵涉到美国、日本等国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。采取任何重大行动都必须要精心谋划,周密布局,谨慎而为。不过,可以退而求其次,没有张学良,但是可以有郑洞国、高树勋、陈明仁等等。#台湾岛统一#
1975年4月6日凌晨2点,张群打电话告诉了张学良,说蒋介石已于昨夜病死。当时,

1975年4月6日凌晨2点,张群打电话告诉了张学良,说蒋介石已于昨夜病死。当时,

1975年4月6日凌晨2点,张群打电话告诉了张学良,说蒋介石已于昨夜病死。当时,屋外正大雨如注,间有雷鸣电闪,张学良听罢一惊,在电话中“啊”了一声,便再无言语。1975年4月6日凌晨,台北的天空像被撕开了一道口子,暴雨倾盆,雷电在乌云间炸响。张学良站在复兴三路70号寓所的窗前,74岁的他头发花白,眼神却仍带着几分年轻时的锐气。窗外雨水砸在芭蕉叶上,啪啪作响,屋内的电话铃突然尖锐地响起,像是划破了夜的寂静。他拿起听筒,张群低沉的声音传来:“汉卿,蒋公昨晚因心脏病去世了。”张学良愣住,只发出一声“啊”,便沉默了。电话那头等着他回应,可他只是握着听筒,目光穿过雨幕,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的西安华清池,枪声、喊杀声和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夜晚。蒋介石死了,他和那个男人之间,到底是兄弟情深,还是仇敌难解?1910年,奉天军营,九岁的张学良跟在父亲张作霖身后,踩着泥泞的操场,士兵们操练的喊声震得耳朵嗡嗡响。张作霖是大帅,奉系军阀的头,忙得脚不沾地,母亲早逝的小六子只能在军营里摸爬滚打。18岁的他考进东三省陆军讲武堂,学的是炮兵,教官郭松龄看他天资聪颖,常拉着他讨论战术,说:“汉卿,军人得有国魂,不然枪杆子就是摆设。”这话像种子,埋在了张学良心里。1922年,直奉战争的硝烟在山海关弥漫,21岁的张学良带兵作战,炮火下他沉着指挥,硬是打赢了奉军唯一一场胜仗。军营里,他学会了担当,也埋下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份少年意气,会在几年后撞上更大的风暴。1931年9月18日,沈阳北大营外,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沟段,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夜。张学良当时在北平,接到急报却下令“不抵抗,不正面冲突”。东北军三十万精锐,装备齐全,有飞机有军舰,却在日军进攻下节节败退,百日内东北三省沦陷。舆论像潮水般涌来,骂他是“卖国贼”,说他奉了蒋介石的密令。张学良晚年回忆,眼神黯淡:“那是我误判形势,责任在我,不是蒋公的电报。”这一退,成了他一生的心结。东北的黑土,祖辈的根基,就这么拱手让人,骂声如刀,割得他夜不能寐。他想统一,想抗日,可现实却像个泥潭,越挣扎陷得越深。蒋介石的“不抵抗”方针,张学良的执行,两人的裂痕从这里开始。1936年12月12日凌晨,西安华清池,寒风刺骨,枪声划破夜空。张学良和杨虎城策划了一场惊天动地的“兵谏”。蒋介石来西安督战“剿共”,可张学良看不下去了——日本人步步紧逼,国共却还在内斗。他和杨虎城密谋,带着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包围了华清池,扣住了蒋介石。混乱中,蒋的卫队长蒋孝先被击毙,华清池的墙上至今留着弹痕。张学良没想过要蒋介石的命。他站在蒋介石面前,语气坚定:“委员长,停内战,联共抗日!”蒋介石怒不可遏,拒绝吃饭,拒绝谈判。张学良顶着西安城里激愤的民意,稳住局面,派人请来周恩来。谈判桌上,周恩来代表中共提出联合抗日的诚意,宋美龄也赶到西安斡旋。最终,蒋介石松口,承诺停止“剿共”,联共抗日。12月25日,张学良亲自陪蒋介石飞回南京,以示诚意。可他没想到,这一送,就是自己自由的终点。刚到南京,军事法庭判他十年监禁,罪名是“挟持统帅”。蒋介石“特赦”了他,却加了“严加管束”,从此张学良成了笼中鸟。从浙江溪口到贵州阳明洞,再到台北复兴三路70号,他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。院子里竹影摇曳,他却只能透过窗子看外面的世界。1975年4月6日,电话铃声带来的消息像一颗石子,砸进张学良平静的软禁生活。几天后,宋美龄派车接他去蒋介石的灵堂。台北的灵堂肃穆,蒋经国站在一旁,脸色沉重。张学良让人献上一副挽联:“关怀之殷,情同骨肉;政见之争,宛若仇雠。”十六个字,浓缩了两人几十年的恩怨——蒋介石生活上对他不薄,送医生、给鱼竿,可政治上,两人针锋相对,互不相让。蒋经国看了挽联,眼神复杂,却没说话。蒋介石去世后,张学良的生活没太大变化,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,他才逐渐恢复自由。1994年,他移居夏威夷,住进檀香山的海边别墅。2000年,赵一荻去世,他亲手整理她的遗物,眼神里满是落寞。2001年10月14日,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,享年101岁。张学良的一生,绕不开“九一八事变”和“西安事变”。“九一八”不抵抗,让他背负骂名,但历史学家认为,当时东北军虽有三十万兵力,却分散各地,难以抵挡日军蓄谋已久的进攻。蒋介石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战略,也限制了他的选择。而“西安事变”,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,为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。周恩来评价他“民族英雄,千古功臣”,毛泽东也说:“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,是抗战的开始。”张学良晚年反思,称36岁是个坎,前半生风光,后半生囚徒。他和蒋介石的恩怨,既是个人选择,也是时代洪流的缩影。历史对他的评价,褒贬不一,但无人否认他的爱国心。
张学良并不帅!这照片实在太珍贵了,看看1935年在西安的张学良吧!大家不要被电视

张学良并不帅!这照片实在太珍贵了,看看1935年在西安的张学良吧!大家不要被电视

张学良并不帅!这照片实在太珍贵了,看看1935年在西安的张学良吧!大家不要被电视剧里演员的外貌忽悠了。